活動

新聞

與天災共處的「宜蘭模式」

活動日期:2019年3月6日

原載於印尼《雅加達郵報》(The Jakarta Post

譯文:財團法人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童成家助理研究員

修訂:財團法人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楊昊執行長

2019/3/6

臺灣東北部的宜蘭,天災已成為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這也讓宜蘭民眾發展出特有的災難管理概念,應對每一次災害來襲。

詹何倫身著灰色長袖制服與深色長褲,外搭黃色背心,頭戴深藍色帽子,是宜蘭梅洲社區自主防災團隊的一員,協助民眾投入防災準備。「我們很驕傲,這是梅洲社區自主防災隊執勤時的制服。」61歲的詹何倫引領一群來自亞洲各國的訪賓,沿著宜蘭河沿岸導覽時說道。

綿延超過300公尺的宜蘭河沿岸是生態及地理公園,遊客可以在這裡享受河景風光,當地居民也利用河堤作為慢跑及休閒場所。肥沃的土壤是宜蘭的特色,同時也孕育了文化、歷史、美食與防災旅遊。詹何倫解釋:「訪客在享受自然風光時,也可學習災害應對方法。」
政府在1990年代於宜蘭河兩岸建造約10米高、20米寬的堤防,以及鄰近的柏油路與花園。

步行兩公里後,詹何倫帶著訪客在公園的長凳上稍作休息。這裡的景色比起河流經過的對岸工業區更加吸引人。

在生態公園,人們經常能看到白鷺鷥在草原上哺育雛鳥,伴隨著猛禽在高空飛翔。宜蘭橋的存在更彰顯了這500公頃園區的美,帶動園區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

來自緬甸的米亞(Myat),津津有味的聆聽詹何倫講解,同時不忘在此自拍。

「自從2014年已有超過1,000隻東方白鸛造訪此地。」詹何倫也提到,宜蘭溪過去會有經常性的氾濫。每年都有來自太平洋的颱風沿著菲律賓北上,強烈襲擊臺灣後,持續朝著中國移動。

詹何倫提到:「這裡每年至少有四個颱風來襲,特別集中在七月至九月之間。」每當颱風襲來,時常造成土石流危機,摧毀並沖走民宅,強風吹倒樹木,洪水氾濫淹沒路面。災害的來臨也讓學校停課及當地經濟活動停滯。

「我們目前已學到要提早做好防災準備。自從堤防完工,我們發展出三種基本觀念:結合當地社區文化、對災害的警覺,以及改善在地經濟發展。梅洲社區的自主防災隊在2012年正式成立。」詹何倫表示。

地方文化是社區能否成功管理災害的關鍵,在臺灣的許多社區裡,人們習慣與家庭成員、宗教團體或專業協會共同合作。「因此我們很容易分工合作,也能清楚地區分個人與團體的利益。」詹何倫說。

詹何倫也強調,任何政治利益或考量都應該在災難來襲時被擱置。因此2018年12月初宜蘭市長江聰淵視察防颱措施時,鮮少提及政治問題。「市長更告訴居民不用特別關注2018年11月24日的選舉。」詹何倫補充。

梅洲社區自主防災隊的指揮官吳文龍稱許,自主防災隊裡有許多成員像詹何倫一樣能有效執行防災任務,同時也確保所有的防災設施都順利運作。在天災來襲前,自主防災隊會加強訓練,培養緊急情況的初步處理措施,確保在地區民的安全。

「我們透過重複訓練來提升自主防災隊的能力,因為天災可能隨時發生。」吳文龍說,自主防災隊的訓練包含緊急撤離、早期預警,以及各種救災設施的備妥與安排。

自主防災隊的總部建築配有洪水及雨量監測設備,根據吳文龍理事長的說明,設備內含的玻璃管標示著累積雨量的警戒值。

「當玻璃管內的累積雨量達到5公分時即達到第一級警戒,自主防災隊將通知警察,立即封鎖公路,居民及車輛皆不可通行,以免被傾倒的樹木砸傷。」吳文龍表示。

當玻璃管內累積雨量達10公分時即達到第二級警戒,自主防災隊會立即出動,告知社區居民災害情況,同時引導居民至鄰近的山丘或是高樓避難。

「我們社區活動中心也是避難中心,附近有近6,000名居民,我們可容納部分社區民眾至此避難。」吳文龍補充。三樓高的社區活動中心有抗震設計及早期預警系統,也同時是自主防災隊的資訊中心。

來自印尼的艾法.燕妮(Elfa Yeni)表示,印尼應該向臺灣學習如何防災。因為在印尼,許多建築物並不具有抗震設計。去年7月29日及8月5日發生在龍目島(Lombok)的地震以及9月28日發生在帕盧(Palu)的地震,都證實了印尼缺乏抗震設施。上千人在這些天災中罹難。

「印尼歷經了2004年的亞齊震災與南亞海嘯,這些經驗應該讓印尼人民有更充分的防災意識及預防準備。」來自亞齊的大學講師艾法表示。

艾法說,對於印尼人民來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做好防災的心理準備,並且減少對外來援助的依賴。「社區應該要強化自身的防災能力。印尼社會和臺灣社會一樣,都具有互助精神的無形資產。」她補充說明。

吳文龍強調,梅洲社區自主防災隊是由社區居民組成,自行籌募運作經費。「我們非常努力爭取並支應所有的緊急應變裝備,像是無線電通訊系統、逃生設備、藥品、車輛等。而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簡稱台亞基金會)則協助我們鏈結外部夥伴。」

台亞基金會執行長楊昊表示,臺灣與印尼同樣經歷各種天然災害。「伴隨著全球暖化及氣候不穩定的危機,當前的氣候型態已經大幅改變。在臺灣,我們已無法藉由傳統的曆法系統來辨別節氣。颱風可能隨時襲來,更不用說難以預測的地震。」楊昊說。

楊昊也強調,台灣應在各地推動自主防災隊,確保防災隊有充足的財務資源,推動各項緊急災害應變訓練、社區防災意識宣導,以及早期預警系統的運作與緊急應變設備的使用。同時,台亞基金會也致力於推動台灣與東協10國、南亞6國及澳洲與紐西蘭的全面關係。

「梅洲社區的防災三大基本觀念,可以推廣到其他國家。」楊昊表示。

原文刊載於印尼《雅加達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