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EF政策評論

TAEF政策評論

從臺灣的新南向政策看韓國新南方政策:再探以人為中心的區域戰略

2019年2月11日 | 作者:蕭新煌(財團法人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楊昊(財團法人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臺灣自2016年以來開始發展「新南向政策」(the New Southbound Policy),由蔡英文總統宣示全面深耕臺灣與亞洲18個鄰近國家與社會的夥伴關係。[1]這項政策推動迄今已進入第三年,清楚揭示了臺灣的「亞洲戰略」(regional strategy for Asia)的路向與內涵。

新南向政策除了受到夥伴國家的重視,也成為鄰近區域國家如美國、日本以及韓國在發展區域戰略時的特別關注。譬如,美國自2017年起逐漸強化「自由與開放印太戰略」(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Strategy)的佈局與實際規劃、韓國在2017年所提出的「新南方政策」(New Southern Strategy)、以及日本在2018年再度推進「新東京戰略」(New Tokyo Strategy)在經略印支半島基礎建設計畫的議程等,都與臺灣的新南向政策類似,聚焦經略與東南亞與南亞國家的關係,同時加強自身與區域的多樣鏈結

‧‧‧‧‧‧(內文摘錄)

南向前行:深耕東南亞與南亞確保國家利益

臺灣的新南向政策與韓國的新南方政策都是藉由深耕東南亞與南亞來確保國家利益。兩者一開始均聚焦於東協與印度,並且持續推進多組雙邊合作。不可否認地,東南亞歷經五十年的整合,已經成為驅動亞洲發展的重要動力;東南亞的重要性,除了臺灣與韓國,更引起其他鄰近區域國家與理念相近國家注入充沛資源,深耕東南亞區域及在地社會。

對於中型國家來說,聚焦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議程將能結合更為彈性的政策、更加豐富的議題來規劃區域大戰略,進而確保國家利益與區域整合趨勢的緊密結合。當然,這也能清楚彰顯中型國家在面對複雜的大國政治競合過程中,追求自主獨立外交政策的決心。

臺、韓兩國對於南向深耕的議程設定,均以區域人民福祉與發展需求為關注,聚焦在以人為中心的區域整合與國家發展議程。這不僅讓新南向政策與新南方政策超越傳統外交政策的範圍,朝向全面區域戰略的目標推進。韓國側重於人民、繁榮、和平三個主軸,促進韓國與東協共構跨區域的共同體。臺灣則歷經移民社會的快速變遷,彰顯來自東南亞與南亞的新住民與鄰近區域國家及社會的連結。除了社會的親近性。臺灣目前推動的主要旗艦計畫,也試圖在醫療衛生、農業、教育、創新產業與新生代青年的培力方面凸顯特色與共同利益。

儘管如此,臺、韓南向前行最大的差異在於,韓國在文在寅總統的推進下,善用元首外交的方式積極出訪,同時結合韓國與東協既有的制度化管道進行磋商,發展各種雙邊合作計畫。相較之下,臺灣卻因為缺乏對東協與東南亞的正式外交管道,僅能以民間社會的參與以及準官方形式的創意連結來落實合作關係。而這也更能凸顯臺灣在面對艱難的外交挑戰之下,必須採取更加彈性、有效的策略,結合民間社會的夥伴關係,爭取充分的國際支持。

在此要特別強調的是,新南向政策絕非「只是」民進黨政府的政策,更不是元首外交,它應被視為是臺灣社會積極回應區域變局與發展變遷等典範轉移的戰略舉措。南向前行的永續推進,是臺灣鏈結區域、緊繫全球發展的重要路向;而南向新政能否成功,更需仰賴公民社會與專業社群的參與及支持。

詳細全文請見《在野法潮》(台北律師公會季刊)第40期,第84頁至89頁。